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張志祺老師 / D10410101


    非常感謝張老師分享了圖文資訊的用意與內涵,在這個資訊過剩的世代裡,僅靠傳統文字傳達訊息已經無法吸引大眾的目光,需藉由有意義的圖像與符號輔助,來讓觀眾更快速的理解所要傳達的意念與想法,因為觀眾已經不再逐字閱讀訊息中的文字。一方面是要詳讀並了解文字意涵很花時間;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閱讀文字本身就是很費時的事,尤其對大部分忙碌的人來說,要能快速消化多個訊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特別是訊息本身非自身專業的部分,便需要像懶人包這種產物來幫助觀眾快速且清楚的進入狀況,了解事件的始末做出判斷。

    Infographic這個名詞在這資訊流通快速的現代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如果能將大量的文字、數據和表格重新整理,繪製成令人一目了然的圖表,便能夠加速對方或客戶瞭解訊息,從而宣傳自己的事業或是產品,而所謂的資訊圖表,便是將資訊變得簡單易懂,用視覺化的方式傳遞給接收者。但如果只有滿載圖像的要素,缺少數據與分析的輔助佐證,並不能叫做好的資訊圖表。因此,要成為一件好的資訊圖表簡報或訊息,必須是能夠連結數據分析與清楚易懂的圖像相輔相成。在這個前提下,為了讓更多人感到興趣,必須讓人第一眼即能產生印象和視覺衝擊,就像可愛或是無理頭的插圖便很重要。除此之外,當然也追求資訊的價值。因為有價值的資訊可一看再看,並能有效的快速傳遞出去,觀者活用獲得的訊息,進而引導出某些想法,像目前在台北市政府常用圖像資訊化方式來宣導政策。


    張老師亦提到當訊息的傳遞者很重要一點,內容不是照單全收的傳遞出去,而是要能夠分辨出內容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因為它牽涉到的是社會的影響層面,如果只是斷章取義提供訊息,或是只宣傳優勢而沒有優劣分析,那就變得失去公正與客觀的立場,特別是一個作為訊息傳遞者,如果未經考證就隨意地散佈資訊,很容易會誤導觀眾的判斷而造成社會事件之混亂,尤其是電視媒體所扮演的角色。我們身處這網路訊息快速傳遞的環境中,一個事件很容易的就透過臉書或line等通訊軟體發酵,如前陣子選舉政黨票為何要投、台南地震後液化區居安影響等,如沒有仔細地閱讀或經客觀審視,很容易的就被讓下的資訊所影響造成誤解,進而引發無法連鎖效應,因為非當事人會不斷地將錯誤的訊息連結出去,結果造成傷害無法挽回,因此,身為一個資訊的傳遞者一定要能客觀的分析事件與考證才會傳達社會大眾所需要的資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