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姚美玲老師 / M10210105

這次的演講者為趨勢科技使用者經驗設計經理姚美玲小姐,演講主題為使用者經驗設計實務分享。基本上,現在使用者經驗的流程大多都分為使用者經驗研究(UXR)、使用者經驗設計(UXD)和使用者經驗驗證(UXT),趨勢科技也是很完善地運用這些流程。然而,這場演講除了讓我們比較了解到業界的實際運作狀況外,也聽到兩個有趣的點如下:

.「我們有時會以遠端的方式來跟使用者作測試。」我知道這是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的妥協之道,不過滿有趣的。好處是可以快速地收集各國使用者的訪問資料,壞處就是這些資料可能不這麼完善,因為如果作使用者測試,基本是需要觀察使用者全部的動作跟錄影的,因為有些隱晦的資訊是藏在使用者的動作之中的,例如使用者跟你反應覺得這個功能不錯,可是身體卻表現出不耐煩的訊息,那這似乎就是個善意的謊言。那一個方法本來就是有好有壞,能否利大於弊才是需要思考的重點。

.「因使用者比較難以邀請到,所以不會直接去訪問使用者,而是訪問使用者代理人(user proxies),例如業務、經銷商等等。」先不論這種方式是否利大於弊,反而是其中的專家主觀性(expert subject)頗發人深省。專家主觀性這個概念是由Jeffrey BardzellShaowen BardzellHumanistic HCI這篇論文中提到。專家主觀性大致的概念係一個領域的專家經過多年的經驗和知識的內化,能夠提出一個有價值意見,甚至是出於直覺。舉個例子: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照片如何決定,絕不是讓網友投票,而是讓少數攝影菁英決定,因為網友所提出意見基本是沒甚麼價值的,因為他們的先備知識以及所看過的攝影作品都很不足。此時,專家主觀性的價值就突顯出來了,因為專家之所以為專家就是因為他們的內涵累積足夠,能夠提出比一般人更有價值的意見論述,儘管有時他們也無法具體明述出挑選得原因,不過這也是他們常年累積下來的美感所致,雖然有過於主觀之虞,但依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價值。那回歸到原本的問題上,使用者代理人某一個程度上也具有專家主觀性,因為他們長期跟客戶互動,說不定比直接去訪問使用者更能挖掘出好的洞見,不過也有可能過於主觀和一廂情願。至少這種將專家主觀性應用於使用者經驗研究的思考是之前從未想過的。

既然提到了專家主觀性,最後不免來延伸一下。其實設計師的專家主觀性是長期以來被刻意忽略的。「你為甚麼造型要長這樣?」我們會下意識地尋找理性的客觀的的理由來說明,儘管你本身可能會想說:「阿我就覺得造型這樣比較好看阿!沒有為甚麼!」但深怕一但這樣說,就會站不住腳。但我們回過頭來仔細思考一下,我們大學時期夜而忘寢地磨PU不就是要累積我們對於造型的感覺嗎?我們的專家主觀性真這麼沒有價值嗎?當然我旨非設計師就要高傲、就要主觀,而是我們長期以來被實證主義所綁架,使得我們不相信我們身為師計師本來就有的審美感觀。不可避免地,實證主義確實重要,只是我們應該要把專家主觀性視為一種驕傲,因為這是很難被邏輯化和外部化(externalize),也是設計師的價值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