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游庭碩老師 / M10410102

大數據時代,資料的建立與收集不斷,面對這麼龐大的資料環境,當利用資料科學妥善地將這些「寶貝」儲存、分析、呈現,最後運用於決策,游庭碩講師跟我們分享,資料科學的精神是在於以資料來作為決策基礎做事的方法,他不完全是新的東西,然而卻能夠賦予所有產業的發展上一個新的可能。

整場演講廳下來,我覺得資料科學就像是在寫論文,資料經過分析成為知識,依據這些知識去制定策略,並且開始執行,最後評估執行成果再去修正知識。目的就是能夠得到基本的理論依據,來幫助後續發展創新能夠有跡可循,而不是空賭一把而已。隨著大數據的資料量越來越大(Volume),資料產生的速度越來越快(velocity),資料的種類越來越多樣(variety),如何處理運用這些資料甚至都需要這些資料作為支撐,所以問對問題變得相當重要,千萬不要一步錯步步錯,平時就要訓練好自己驗證資料對應結果的能力。

資料科學可以運用在各種分析上並推展出各種服務成果,例如賣場透過消費者行為分析,可以得知消費者的購物動線,之後賣場就能夠根據每個區域的人流數據,來規劃不同的行銷策略、調整每個區域的上架費等等;Google的無人車則透過大數據演算分析,讓車輛與外界環境能夠即時串連,減少交通阻塞,甚至提高駕駛的安全性。

講師個人分享的案例中的社群文字分析頗為有趣,通過資料收集、清理資料、斷詞種種程序,由詞語文意分析情緒,作為企業品牌輿情監控、幫助預測與改善話題內容的工具。設計與資料科學關係密切,資料可以協助設計決策,設計思考能夠讓資料科學引發出更多的想像和創意,但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對於要探討的議題有多少的認識與了解,才能讓資料變得更有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