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張志祺老師 / M10210117

本週的講師是簡訊設計的負責人張志祺,知名的粉絲專頁「圖文不符」正是旗下的社會回饋平台。自「熊熊不一樣」我就開始關注圖文不符,而我第一個閱讀的圖文懶人包是「要搬家的小林」,那時看了覺得圖文不符厲害的地方在於,他以一個角色帶出故事和要探討的議題,同時把資料彙集整理,跟粉絲們一起討論。相較以往的文字懶人包,圖像形式較容易使大眾閱讀,故事的方式來敘述議題也會比新聞、網路文章等爆炸性標題來得溫和、不誤導。

張老師一開始以迴轉壽司作為比喻,壽司師傅猶如臉書,轉盤有如動態牆,而迴轉鏈上的壽司就是臉書上的新聞、文章。內容農場好比生魚壽司,優質文章如普通壽司,擺放在一起,生魚壽司相對誘人,壽司師傅在製作上,就會放更多生魚壽司給顧客,就猶如媒體製作聳動、辛辣標題吸引使用者點閱。內容農場得到許多注目度與流量,但是相對的使用者接收到的其實是劣質的資訊,久而久之,大家對優質的內容就漸漸失去關注。臉書機制會依者興趣篩選喜歡的文章,慢慢地使用者就會沈浸在自己的舒適圈中,當使用者接受資訊的渠道單一,將會是一道警訊。

當「資訊深度不足,社會空轉;資訊廣度受限,社會對立」,圖文不符的出現,在於消弭資訊落差,期望以資訊設計的方式,讓讀者不只接收到單一觀點,而是藉由圖文懶人包接觸一些比較不會注意的議題。當比較生硬的議題經過圖畫包裝,大眾的接受度也比較高,在這些激盪中,張老師希望可以創造溝通,凝聚社會的共識。

資訊設計的概念,在於有效率的資訊傳遞,最簡單的例子就是IKEA的說明書,即便不用文字,使用者依然可以照著圖組裝自己的傢俱。其他有如資訊圖表、動態影像、互動網頁和新聞遊戲化等等,都是資訊設計的一環。現在網路發達,資訊量越來越多,但大家願意花在閱讀的時間反而越來越少,有效傳遞資訊顯得更為重要。在設計上,企劃首先要創造接觸點,如何吸引不想看到這個資訊的人來接受不一樣的聲音就變得很重要。再來是構築主要和次要的資訊,最後讓讀者反思,進而按讚、分享或是回饋,藉由網路、社群等力量,讓資訊得以傳播。

我覺得圖文不符在對於自己品牌識別的定位非常明確,想到他們就會立刻連結到資訊設計、懶人包,而負責人對於自身產業鏈、價值與角色的了解,更能使他們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中,傳遞營養的知識與有用的訊息,成為改善大眾資訊接收的明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